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属11家公园努力留住这些“天上水”。规划绿地缓坡,增加雨洪设施,在园路、广场铺装渗水砖、嵌草砖,在古树附近挖渗井等高招儿齐上阵,年均雨洪利用总量可达360万吨。平均一天能收集雨水近1万吨。
近年来,北京市属公园推进智慧公园建设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使用耐旱性强的乡土树种,采取精准的智能化灌溉,建设雨养型绿地,从而节约灌溉用水,同时想方设法尽量收集雨水。
方法之一是雨水渗透。也就是天然的雨水通过绿地的土壤直渗下去,储存在土壤里面供植物全年使用。这种方式最简单,投资最少,效率最高。在中山公园,利用这种原理设置的“渗水井”,成为园内古树的“营养灶”:工人在事先挖好的水井里放好肥料,上面盖有雨水篦子,通过渗水井收集暂时不能消耗的雨水,保证进入古树根系绿地中的雨水得到充分利用。
北京植物园的工作人员介绍,以灌溉碧桃为例,原来一棵树每年要浇5次水,每次水量230公斤,有了渗井后,每次只需68公斤水,全年浇两次即可,用水量只有原来的1/10左右。
方法之二是雨水收集(蓄水),不光利用好绿地上的雨水,也把屋面、路面的雨水都“拿过来”。陶然亭公园大部分的路面都做成了透水铺装,雨水会收集到积水池当中,在不下雨的时候抽出来再利用。北京植物园为收集雨水用于景观改造及植物浇灌,特意挖了三个湖,呈现“三潭碧水映西山”的美景。整个水面达10万平方米,深度接近2米,不仅使断流多年的樱桃沟重现了当年流水潺潺的优美景观,调节了园内的小气候,也基本上满足了植物的需求。
记者走访香山、景山等山体公园看到,在雨量大的情况下,依山势而建的引水槽、蓄水池可以及时缓解地表径流,收集的雨水用于浇灌山上的草木、补充景观用水,或者直接连接消防水炮管道。香山公园内以雨水收集为支撑的园林水景,不仅涵养山体,缓解水土流失,还局部重现历史名园的传统景观。
除了收集“天上水”,北京各市属公园还努力用好“再生水”。各公园接入城市再生水管网,除了使用再生水进行日常绿化浇灌,陶然亭等公园景观用水也使用中水;动物园对动物兽舍和公厕进行了改造,建设中水循环系统,每年节省大量水资源。
龙康给排水技术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