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潜意识认为洪涝灾害都是江河造成的,可是暴雨怎么也会频繁引发洪灾?
我国南方相当一部分的洪涝灾害,是因江河的超标准洪水造成。但近年来,一些没有江河洪水问题的城市,却频发暴雨洪涝,这是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型洪水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的暴雨洪水灾害,必须引起重视。2、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城市内涝问题呢?
合理规划至关重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水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喜欢把房子修在河滩,甚至河道里,讲究什么景观建筑。有的北方城市,由于干旱少雨,河道多年断流。为了景观、旅游,投巨资在河道的低水河槽里面,防渗蓄水、制造湿地景观,建河滩休闲场所,将来一旦发大水,会很危险。这种规划都是因为没有防灾意识造成的。事实上,城市水安全才是宜居城市最基本的要素。3、这么多城市发生内涝,有人认为是我们排水管道的标准已经过时了。
解决城市内涝不能只靠加大排水或扩建排水系统。城市不断发展,硬化地面不断增多,一味提高城市内部排水标准肯定不行,因为城市内部的排水,还需要通过很长距离的城市外部河道排到海里面去。你知道扩宽外部河道需要占多少土地,拆迁多少民居,花费多少投资吗!4、具体怎么做呢?
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总觉得雨水特别讨厌,一排了之,这绝对是过时的。对于雨水,要有渗、有蓄、有滞、有排,具体做法包括修透水地面、地下蓄水池、地表蓄水池、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设施。5、谁来做这个事?
全民要有这个意识,政府也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像日本东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凡是建设收集雨水设施、场馆地下修建蓄雨池的,政府给予50%的资金补贴。
北京从2000年起与德国合作,搞了6个示范区,搞得都非常好。比如水务局双紫园小区,已经成了一个典型。雨水可以透过这个小区地面,收集在一个800立方米的水池子里。这些水在处理后可用于洗车、消防,还可以做喷泉、造水景。概括起来,收集雨水有四大作用:节约自来水;减少城市排水压力;补充已被开采过度的地下水;改变地表水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建设,一定要重视三块地方:一是地下交通,地铁;二是蓄滞雨水的地方;三是地下停车场。对于雨水,我们修一个大点的储存水装置,就可以解决排水的问题。现在建大楼,就应该先修地下蓄水池,再修地下停车场,再盖楼。收集的雨水用于冲厕、灌溉,可以节省大量自来水。
现在人们收集雨水,都是从节水角度,而不是从防洪角度看的。不管怎么说,今年的内涝,可能会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想办法解决存储雨水的问题。如果说,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我认为,配套建有“蓄、渗、滞、留”设施的城市排水系统,则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更重要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