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年内年际分布都比较均匀。再加上德国湖泊众多,河网密布,也就基本杜绝了缺水的情况。
国际上雨水处理系统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但尽管德国水资源充沛,不存在缺水的问题,为了维持良好的水环境,德国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对污水进行治理,同时还要求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资金开展雨洪利用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已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整的雨水收集、处理、控制和渗透技术以及配套的法规体系,成为国际上雨水资源利用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从规划、设计到应用,不但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而且制定了配套的法规和管理规定。
这对于我国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学习意义。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在当代智能城市的建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京睿兴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人必须缴纳“雨水费”
1988年,德国汉堡最早颁布了对建筑物雨水利用系统的资助政策。柏林每年降水量会达到580mm,出于环保和经济目的,政府倡导合理利用雨水,实施了“雨水费”制度,这项制度规定,不管是私人房屋还是工厂企业,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必须按房屋的不渗水面积,交纳每平方米1.84欧元的费用。但是采取雨水利用设施的用户就可获得减免和优惠。
习大大也曾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城市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京睿兴认为,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缩影,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
不同区域的不同实施策略
德国法律不但规定了降水径流必须经处理达标排放,还规定新建或改建开发区必须考虑雨水利用,且规定考虑了雨水利用,可减免雨水排放费。
因此,开发商在进行开发区规划、建设或改造时,均将雨水利用作为重要内容考虑。
(一)景观地区雨水收集策略
雨水利用系统是90年代开始在德国兴起的一种雨水利用技术。通过人工设计,依赖水生植物或土壤的自然净化作用,将雨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京睿兴建议,花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二)居民小区雨水收集策略
德国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住房多为独门独户的单户家庭。其雨水利用技术也非常成熟。
由于很多家庭都安装了雨水利用设施。他们在自家庭院地下安装一个蓄水器或储水罐。从屋顶流下的雨水,一些树枝和树叶杂物被拦截下来,雨水则流入蓄水罐。
经过自然沉淀,上面干净清洁的水则通过压力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可以用来洗衣服、冲厕所、浇花园、洗汽车等等。
而我国城市居住用地密度相对较大,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京睿兴认为,在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城市道路区域雨水收集策略
德国的道路雨水利用也很普遍。与屋顶雨水利用不同,道路雨水主要排入下水道或渗透补充地下水。
另外,还有一种新的雨水处理系统“洼地渗渠”在德国开始流行。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
这个系统的优点在于大大减少了因城市化而增加的雨洪暴雨径流,延缓了雨洪汇流时间,对防灾减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及时补充了地下水。
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得出结论,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垫面之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了30%。与此同时,传统管道排水方式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城市道路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德国是不存在缺水问题的,但德国人却能大规模地推广雨水利用技术,其对于环境的忧患意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而德国人对于雨水的利用也深值得我们京睿兴学习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