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以“修大管子”为主的思路带来很多问题。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拥有更多“弹性”空间?城市建设理念应如何转变?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
6月25日,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深圳市水务局和深圳水务集团联合承办的“海绵城市”建设与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在万德大厦四楼会议室成功举办。
为期一天半的会期中,来自广东各地级以上市规划、城管、水务部门代表、市政行业的业务骨干以及各地的专家学者160余人汇聚一堂,来自国内外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改善水环境、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涵养水资源、修复水生态”等层面展开深入研讨,支招海绵城市建设。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刘达克秘书长、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郭建华处长、卓云峰副处长、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副会长、深圳水务集团董事长韩德宏出席会议。
会上,郭建华首先代表省住建厅向深圳水务集团及其全体参与活动筹备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对前来授课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表示敬意。她指出,举办本次研讨会的意义在于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工作,转变城市规划、水务、管理部门和市政排水行业人员的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她高度概括了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新形势,并结合广东省实际,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韩德宏代表深圳水务集团对从各地前来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及水务同行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与发展,作为深圳市主要的供排水运营企业,水务集团在水处理方面承担着新的功能和使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成立深水生态公司大力拓展与水相关的环境与污泥业务,将在建的福田污水厂打造成国内具有“海绵城市”功能的污水处理厂。他希望与各位同行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城市水务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调侃的背后是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据住建部对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
城市水生态亟待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呼之欲出。“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雨水利用。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日前公布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湖南省常德市、吉林省白城市、江苏省镇江市等16座城市入选。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系统工程。”刘达克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时说,海绵城市的规划重点首先应该深入分析现状,清晰规划建设思路,它应该是一个城市甚至城市群整体,不应该是局部,海绵城市概念内涵等内容都在发展中,建设海绵城市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因地制宜。这一点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认同。
“湖南省常德市对穿紫河的生态治理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常德市排水系统和水系改造项目的总负责人德国汉诺威水文科技研究所的彭赤焰博士介绍,设计的内容包括穿紫河的水体全面连通及生态修复,现有机埠、调蓄池的改造以及位于穿紫河老河道的一处新的蓄水型生态滤池的修建。“这样的模式让初期雨水得到处理,减少了穿紫河入污量,净化了河水水质,充分利用自然雨水补充内河水量。”
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结合大量典型案例,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技术、规划管控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互动提问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大家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交流思路,碰撞观点,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会后,与会人员一起参观了光明新区LID示范项目工程(LID techniques Introduction低影响开发技术)。据了解在国内已有的建设经验中,光明新区通过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下凹绿地、透水道路等措施,最终实现了年径流控制率70%、初期雨水污染总量削减不低于40%的目标。
龙康给排水技术雨水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