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江流域多个城市入选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这将改变目前武汉等城市“逢雨必涝,遇涝则瘫”的历史,让城市的雨季不再“看海”。
近年来,每到汛期发生的城市内涝问题,在网友们“城市看海”的调侃下似乎愈演愈烈,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痼疾。究其原因,城市开发过程中,不透水的面积迅速增加,雨水渗透能力减弱;加之很多低洼水塘、湿地都逐渐消失,河道、湖泊被挤占和填埋,使得城市拥有的调蓄雨水的“天赋”被扼杀,地表的排水也不堪重负。
建设海绵城市,能让城市的水更有“弹性”。雨水通过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建设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调蓄池等“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建海绵城市,也被称为“低影响开发”。把雨水看成资源,城市排水建设不再单纯的追求排水能力,而是优先利用“绿色”生态措施先吸水,城市对雨水的态度由“送走”变为“挽留”,等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这是从以排为主的传统“工程治水”理念向“生态治水”方式的突破。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流域部分省市已遭遇两次强降雨的侵袭,城市内涝的威胁又将不期而至。全国16个试点城市将获得国家专项补贴资金,迈开建设海绵城市先行先试的第一步。一旦解开城市内涝的“心锁”,城市对自然降雨的吞吐将更有“底气”,“城市看海”的尴尬或许就会引刃而解。
龙康给排水技术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