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铺“海绵” 地下建“管廊” 让城市发展更生态

2015-05-30 23:22:22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三亚目前正在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要求把“三严三实”的学习教育运用于工作实践。当前,三亚的工作重点就是城市“双修”,目前已制定了行动方案,给出了推进的目标和时间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琦表示要“举全市之力推进城市‘双修’”,要求领导干部把“三严三实”的专题教育践行到城市“双修”的工作中,以“三严三实”的作风推动城市“双修”早日取得成效!

本报不定期推出“践行‘三严三实’,推进城市‘双修’”系列报道,跟踪城市“双修”进程,为城市“双修”工作加油助威。今日推出第二篇《地上铺“海绵”地下建“管廊” 让城市发展更生态》,敬请读者关注。

核心提示

近日,国家住建部将三亚列入全国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市。5月21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提交的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方案初步成型。国家住建部部长陈政高也表示,将把三亚城市“双修”工作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层面,发文明确三亚作为全国城市“双修”的试点城市,积极推进三亚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支持三亚的地下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地下管廊?这两大建设将给三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记者专门采访了专家。

A 海绵城市

免内涝补水源

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个概念起源于国外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即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进行硬化后都是通过管道进行排洪、泄水,但是在面对大暴雨时的强大冲击负荷,传统的排水泄洪系统难以承受,容易出现管网阻塞情况,不少城市都接连出现了内涝情况,造成严重的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俊告诉记者,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对城市内涝解决办法的研究,海绵城市就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提出的,这也是新的设计理念,顾名思义是希望城市像海绵一样将降水吸收,不让这些降雨大量溢出,解决整个城市的内涝问题,同时补充水资源。

其实低影响开发的概念在多年前就在国外提出,要求在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不能改变现有的径流系数,不影响原有的生态环境,让自然的湿地、公园、蓄水池等装置像海绵一样吸收降雨,并通过净化装置让其重新利用起来。

在国家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就生动地用图例说明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传统的“快排”模式,降雨一部分蒸发(腾),一部分下渗,有超过80%被排放,而在海绵城市,除去蒸发(腾)环节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下渗减排,采用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积蓄利用,让排放低于40%,降水通过有效的各种方式留存。并以这一指标为标准,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有几个关键字,就是“蓄、滞、渗、净、用、排”。黄俊举了几个例子,例如小区可以在绿地、停车场下方建设蓄水功能的装置,再进行简单的净化,所收集到的雨水就可以作为中水使用,用来浇花、洗车等,这在日本的一些小区、家庭中就有很好的运用。小区管理方既可以减少对暴雨季节小区积水问题的担心,也可以降低日常绿化的用水支出,长此以往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对于城市而言,地下蓄水装置所收集到的降水,可以用来道路浇洒、作为日常绿化使用,让降水发挥其蓄水作用,也减少用水紧张问题,对于台风天气的强降水也有着“错峰”作用。

对于三亚而言,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降水量较大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呈现明显的“雨后即旱”气候特征。另外,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我市水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破坏,河湖水质变差,部分河段甚至黑臭,建设海绵城市是三亚市的迫切需求。以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提高城市水安全等为目标,让雨水能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B 地下管廊

少“开膛”易维护

各种管线“住”在一起

现在生活离不开水、电、天然气,这些都是通过埋在地下的管线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但是由于管线错综复杂,经常导致道路要重复开挖进行建设或者抢修工作,有的道路甚至长期处于维修阶段,被生动地比喻为“马路拉链”,地下管廊的建设初衷正是因此,重复的道路开挖对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对于城市形象也有着严重的影响。

“地下管廊就是将各种地下管线统一放在地下的走廊内。”黄俊向记者打了一个比方。在城市中,大部分的管道是直接埋在地下的,各条管线连接起来形成一张网,但如果管线出现问题,就需要破开路面进行施工。而管廊则是一个通道,多位于人行道、绿化带下方,将这些管线合理地收纳其中,如果需要进行扩容、维修工作,工人只需要通过进料口进入操作,免去了经常性破开道路的问题。

但黄俊表示,优点多多的地下管廊,也有着众多难题,与传统方式相比,地下管廊的一次性成本投入较大,建设成本比传统的直埋方式要高出30%左右,1公里的造价成本大约在5000万~1亿元,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成本也比较高。

地下管廊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难题。一个是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比较高,在建设和运营成本分摊等问题上,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运作模式,制约了地下管廊的发展。一个是地下管廊的建设和运行牵涉多个部门,会改变现有利益格局。再者,入廊工作的协调难度大,一个是地下管廊本身是公益性的项目,缺乏盈利能力,政府财政支持的模式不可持续。

因此,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下管廊的建设也是在逐步试点推广,例如中关村西区、上海世博园区等等。据了解,我市的地下管廊建设并不会对现有的管网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而将主要结合城市新区建设、棚户区改造等进行试点,海棠区等区将成为推广试点区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的地下管廊,用于铺设供水、配电、通信、路灯、燃气等市政公用管线。将分散的地下管线有效集中,能充分利用好地下空间,避免频繁开挖城市路面,提高城市市政管线的安全性,有效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也日益凸显出来,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三亚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的关键时期,海绵城市与地下管廊的同步建设,也将为三亚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增添更多的亮色与人文底蕴。

三亚如何打造海绵城市?

■ 围绕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开发

■崖州、海棠两区保持原有水系

那么,三亚如何打造海绵城市呢?

据介绍,由于三亚核心城区开发成熟,土地紧张,与部分城市主打湿地建设不同。三亚的海绵城市将主要围绕着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来进行改造开发。“市区首批试点将选取两个公园,这两个公园还在规划设计阶段,可以很好地将海绵城市设计融入其中,使用的也是国内比较领先的技术,预计在年内就可以动工了。”黄俊说,通过对试点绿地的建设,让普通的市民接受这一概念,再继续进行推广。

记者了解到,这两个公共绿地位于春光路近凤凰路段,尚处于规划建设阶段,刚好可以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诸如建设地下蓄水池、透水铺装(如网格砖),让降水被土地、或水池存储。在崖州区、海棠区,则将在规划设计中尽可能地保存其原有水系,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相关要求,以自然水系为基础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对于普通的住宅小区,鼓励新建小区主动在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建设地下蓄水装置、屋顶绿植等,或是对已有小区根据现有情况进行升级改造,发挥其公共绿地作用等。

黄俊也建议对海绵城市建设感兴趣的市民,通过与当地NGO合作申请海绵城市改造项目,或者是让自家的小区开展低成本的蓄水池改造,通过讨论、执行等环节推动海绵城市知识的普及。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解决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雨涝灾害等问题,增强地区自然生态调节能力;有利于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龙康给排水技术转发。

上一篇:住建部: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向深入
下一篇:污水处理、雨水收集、雨水泵站 济南海绵城市建设“面面俱到”污水处理、渗漏区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