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镇江宣言

2015-05-06 22:42:37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在“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国家领导人亲自倡导,首批16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脱颖而出,拉开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序幕。2015年5月4日-5日,首届中美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交流大会在美丽的长江城市镇江召开,来自全国政府部门、工程技术界、设计院所、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倡导组织、企业以及美、英、德等国的专业人士代表500余人齐聚大会,针对国际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经验,达成共识:

  一、确立海绵城市技术(LID)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海绵城市技术(LID)即低影响开发技术是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技术,在城乡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享有基础性地位,这一技术体系遵循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让自然做功的朴素的社会发展哲学,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社会应该大力倡导和弘扬。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完善这一技术体系,工程设计与工程建设单位应将这一技术体系全面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领域,以修复、保护城乡生态环境。

  二、加快推进城市排水系统由灰色方案向绿色方案转型。

  长期以来,主导我国排水界的快排模式理念及相关工程技术体系,严重脱离了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过度硬化城市地表导致城市生态系统严重紊乱,城市内涝成为一些城市的常态,对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加快雾霾形成、扩大面源污染也有较大贡献。而快排模式的核心就是忽视水资源的战略价值和生态价值,其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的灰色特性也不符合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作为中国工程设计界的知识精英,有责任、有义务改变城市排水界的灰色现状,应逐步利用海绵城市工程技术体系和手段,加快推进城市排水系统向绿色生态方案转型,切实减少灰色工程存量,加大绿色生态排水系统增量,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使我国城乡生态环境摆脱窘境,走向长期向好的局面。

  三、加快实施城乡生态修复。

  以治理城乡社区内涝点、热岛效应和面源污染为突破口,规划、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开发、改造社区绿色建筑及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化带、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尽可能恢复社区原有河道、水塘、沟渠,提高城乡社区雨水渗透率,加快推广郊区绿色生态农业,加快治理地下水污染。扩大海绵城市技术在城乡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推动流域河道、交通基础设施沿线、矿山、农业灌溉渠道、重金属土壤等领域的生态修复。

  四、尽快形成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推广和实践示范阶段,所有从事排水系统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技术体系及规范,针对我国城市气候、水文、地理、人文条件的南北差异和多样性,潜心研究,因地制宜,勇于实践,典型示范,适时推广,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和规范,以指导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并加快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材编制和人才培养。

  五、催生我国生态工业的腾飞。

  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原有的工业体系和产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技术体系和规范的要求。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和新的装备将逐步进入新的工业体系,一大批生态工业产品将进入市场,催生我国生态工业的形成,也将为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注入活力。从事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各类资本属性的企业,应抓住我国城乡发展转型的契机,研发出一系列的生态工业技术、材料、产品和装备,并适时推广运用。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奠定我国生态工业的基础,并实现生态工业的腾飞。

  六、创新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国际合作。创新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民间组织的国际合作,走出去、请进来。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吸收、借鉴、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国际输出,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分享中国的绿色发展成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任重道远。我们深信,随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活动的大力推进,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将有很大的改善,美丽中国的光明前景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国际海绵城市工程实践技术交流协会首届中美海绵城市工程实践技术大会秘书处

  二○一五年五月五日于中国镇江

  (起草人:刘波)
       龙康给排水技术转发。

上一篇:专家聚首镇江探讨:如何打造“海绵城市”
下一篇:三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