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雨水的地下旅程

2014-12-06 22:44:06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

暴雨若不能通过地下管网及时排出,极易造成城市内涝。

城市上空 雨水的去向: B 蒸发到空气中 C 渗入地下 A 进入下水道, 排往江河湖海

城市上空 雨水的去向: B 蒸发到空气中 C 渗入地下 A 进入下水道, 排往江河湖海

\

\

\

▲ 晶报记者(中)随清疏队员(下)进入雨水管道。管道内(上)前后看不到头,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

▲ 晶报记者(中)随清疏队员(下)进入雨水管道。管道内(上)前后看不到头,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

一滴雨水,要经过怎样的旅程,

才能到达江河湖海?

在城市,它通常要路过遍布地下的排水管网,

俗称下水道。

那是一段黑暗中的漫漫旅途,

像是进入了无尽的时空隧道。

而最糟糕的情况,是无法进入这黑暗——

雨滴汇集成积水,肆虐街头。

这时候,

它的名字叫“暴雨”,

它所带来的麻烦叫“内涝”。

●雨水自白

祈求人类越来越聪明

我是一滴雨水,自天上来,或者降落田间,滋润土壤;或者降落河流,汇入惊涛骇浪的大海;或降落山间,被不同岩层吸附,过滤成为地下水。更多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流向了下水道。

积水,对城市而言就是多余的,浅则制造交通麻烦,深则造成灾难。可是城市的道路那么复杂,我怎能找到通往大海的路?于是人们在道路边为我们设置了一条“生存通道”,通过雨水箅子将我们汇入雨水管道,最后统一将我们送往大海。但是我和我的小伙伴有时候也很调皮,在短时间内争先恐后地降临地面,来不及排队进入下水道,就形成了积水,也叫城市内涝。人们这时会把我们称作“暴雨”。

在深圳,我们降落到居民家屋顶,从雨水斗进入建筑外立管流下来,流进小区的雨水管,再流到市政道路雨水管网,与道路边经雨水箅子流入的雨水汇合,先后经过支管、主管,汇集后就近排入河道或大海。

我们祈求人类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防范意识和责任心,好让排水管网不断得到完善,让我们这场地下之旅越来越顺畅。因为,我们不想徘徊街头,不想成为多余之物,不想因为失去方向而给人类造成麻烦,甚至带来灾难。

●记者体验

像进入无尽的

时空隧道

还记得《忍者神龟》吗?几只神龟和他们的老师就住在纽约市的下水道里面。但现实中的下水道怎样的模样呢?发现记者在水务集团罗湖管网所清疏队队员的协助下,身着安全衣,亲身体验了位于鹏兴路边的下水道,真正进入了深圳的地下世界。

下井前,清疏队员先封锁路面,打开井盖进行通风,往下看一片漆黑,一股热流扑面而来。当天下午刚刚下过雨,清疏队员站在检查井旁往下仔细观察——一旦下雨,下水道中就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人员下去可能有未知的危险。

还好,井底水流湍急但是流量不大,可以下井。清疏队员将鼓风机伸入井底鼓风,并检测里面的空气成分,目的是排除有毒气体。

下井前,每个人都要“全副武装”——穿上反光衣,戴上安全帽,套上背心样式的防护安全衣和长筒雨靴,挂上可维持15分钟呼吸的便携式正压空气呼吸器。最特别的是防护衣后背连着一条安全绳,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下井人将迅速戴上呼吸器,并猛力拉动绳索,这样地面上的工作人员就可以发现动静,迅速通过三脚架把地下人拉回到地面上来。

在填报了一份下井作业审批表后,记者终于踏上了进入深圳地下管网的旅程。这个检查井并不大,井口直径1米左右,井壁四周有可以踩踏的金属梯,上面已经布上厚厚的一层淤泥,有些湿滑。地下世界一片漆黑,幸得有领路的工作人员一路打灯照明。

沿着金属梯,小心地拾级而下,到达地下三四米处的下水道时,耳边已经没了路面车辆的喧嚣嘈杂之声,只剩下流水声,以及空荡荡的管道内壁上反射的回音。越往下走,温度越高,待真正置身于一条雨水管道中时,记者已身处地下4米开外,管道直径约1.5米,前后看不到头,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一抬头,依稀看到头顶井口的微弱光亮,真正体会了“井底之蛙”的感觉。

重新回到地面后,记者已变成“泥人”,手上、手臂和衣服上都沾上了污泥。一路相伴的清疏队员笑说,他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实习生王堉先对本文亦有贡献)

●小知识

深圳下水道

大多采用

雨污分流制

全世界的给排水主要分两种形式:

一种为雨污合流制,即雨水和污水使用同一套管道,合流水进入自然水体前进行截流处理,超过截流处理能力的溢流至自然水体;

一种是雨污分流制,两者使用不同管道,雨水就近排放到河流、大海,污水则进入污水处理厂。

目前,深圳原特区内市政管道已采用雨污分流制,而城中村、老工业区等部分片区还是合流制。深圳河流、海湾的污染,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历史遗留地区仍然采用合流制排水。
龙康给排水技术转发

上一篇:罗家斗河成杭州首个雨水治理示范样本
下一篇:西安推进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