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富有弹性还需“多点开花”

2015-10-25 22:57:50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近日,“海绵城市”窜红网络,成为广大网民热议点赞的重要话题。日前,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人民币建设16个‘海绵城市’试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海绵城市”的提出与试点恰好切中了城市发展的中枢神经和公众期待的城市建设。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指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屡屡上演“逢雨看海”的吐槽景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而且给市民出行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变。因此,打出“海绵城市”这张牌既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市民期盼的必然要求。当前,“海绵城市”正处在试点阶段,笔者认为,打造“海绵城市”不仅依赖政府之力,更需要多点发力、多点给力、多点开花。

强化设计是前提。制度运行,设计先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现象发生。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一切要得益于狮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放眼我国,每个城市的格局各不相同,而且降雨量也大不一样,因此,在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必须首先要做好设计工作,无路是排水选址、雨水疏导,还是排水标准、集水方式,这些都需要在经过多方考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排水工程设计。倘若在设计上不用心或出差错,那么在实际建设中很可能功亏一篑、适得其反。

高效集水是关键。我们知道,海绵之所以富有弹性,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海绵的组织结构分布合理、循环有序。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着力点就在于如何增强城市对雨水进行吸收的能力,从而确保其结构更加合理、运行更加润滑,也就是要在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上面下功夫、做文章。德国在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建设中重点做好以下三个环节: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这种高效的雨水管理模式也促使德国被誉为“高效集水”的先进典范。因此,在“海绵城市”的试点中,就要强化对雨水的收集能力,一方面,在市区构建混合管道系统,这样不仅可以高效处理污水和雨水,而且大大节省地下空间资源,对城市内地铁和其他地下管网的运行不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郊区实施分离管道系统,让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就明显提升对雨水处理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全民参与是保障。针对建设资金的来源,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强调:“将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此外,还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这就意味说“海绵城市”的试点与建设不仅是政府的分内职责,也需要社会组织、相关企业乃至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集思广益。其实,不仅要在资金来源上通力合作,在“海绵城市”的每一步骤、每个环节、每个方面等都要凝聚全民之智、汇聚全国之力。瑞士在“雨水工程”的推进中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这也是瑞士为何以“花园之国”美誉世界。我们在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或许不用要求市民的房屋建设千篇一律,但是,一方面,要强化政策导向和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市民的雨水收集习惯和节约用水意识;另一方面,要构建激励机制倡导节能型房屋和节水型家用器物,让广大市民在日常小事和生活习惯中真正懂得节水、习惯集水、常态护水。

有人说:“‘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回归自然,让城市建设得更美好”。是的,顺畅的城市、和谐的城市、美好的城市就应该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游刃有余。因此,惟有在强化设计、高效集水和全民参与这三个方面发力给力、开花结果,“海绵城市”才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城市新常态!
龙康雨水收集转发。

0